作者:刘少杰医师

中医药是中华文化优良传统之一,华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个族群,具有坚毅、勇敢能干的民族特性,世界各地都有华人的足迹,在不同的国度里,大多数都能溶入当地社会主流,并以经商著称,为当地的经济繁荣作出了贡献,与此同时也尽量保持及维护了本身的文化特色,中医药便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当初华人在当时国内政治不稳定,经济困难,生活艰苦,民不聊生的情况下,背井离乡、冒险渡洋,抱着改变生活环境的动机南来谋生。在人地生疏、举目无亲、生活工作不稳定的情况下。如有任何疾病,唯有请教中药铺或坐堂医师治疗,不到极其危险的阶段,一般都不进住医院,这就突显了当时中药铺在广大民众的心目中的重要程度。因此可以说,有华族居住的地方,就有中医诊所及中药店的设立。我国三百万人口之中,有八十巴仙左右是华族,中医药的发展尤其令人嘱目。

新加坡地理位置优越,是东西方汇集的优良经商场所,加上得天独厚的天然深水港口,可以停泊任何吨级的商船,很快由一个不起眼的渔村,迅速崛起成为国际港口,经济繁荣,外来移民日见增加,百业兴旺,中药材铺也就越开越多。随着六十年代殖民地政权的结束,新政府经过四十年努力建设至今,国内政治稳定,基本设施齐全,经济欣欣向荣,人民安居乐业,教育水平显著提高。我国作为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国家,在制定政策时,为了迎合各方面的利益,都以经济效益为主导,各族和睦共处,不偏不倚的中庸路线为宗旨。今天,我们已经跨入二十一世纪,为了同世界各国广泛交流以及赶上高科技发展的潮流,在教育方面采取以英文为主,中文为辅,大体上是以精通双语为决策,随着教育制度推行及其效应,年轻一代的国民思想理念、生活方式、消费时尚都在不断改变,中药行业的营业策略也应随着潮流有所调整,现就其几方面加以探讨如下:

中药行业的类别

中药行业包括中药材入口批发商、中成药批发商、中药制造厂商、中药零售商。中药入口商业务主要是采购成批适合本地销售的药材入口到本地,然后批发至各中药零售药铺,或转口周边国家。中成药批发商入口中国药厂制成品,在经过卫生条例的检测后进入市场,批发给零售商,其中不少已转型建立自己公司品牌推出市场。中药制造厂则为本地药商,为零售商及中医诊所制造丸剂或散剂供应市场,其中不少厂家也自行创设自已的品牌销售到东南亚各地。

中药零售商

最初在本地经营中药材店铺的店东,背景可追溯到百余年前的移民初期,他们原本在祖籍地,已掌握了中药材的知识与经验,落户到本地区后,开设中药铺,随着人口激增,生意兴旺,所需人手随之增加。最初阶段一般邀约至亲者加入此行业,慢慢地由于市场力量需求日增,开设的中药铺遍及各个角落,形成一种具有专业性质的行业。至今我国大小中药零售商大约七到八百家之多,其中以客家籍人士居多,到后期,潮洲、福建、广东等籍人士也为数不少。

营业的结构

本地中药零售商,允许售卖西方成药 ( 违禁品除外 ) 及日常用品,从前的中药铺大体以经营中草药及中成药制成品为主 ( 如丹膏、丸、散、油膏等 ) ,中药材由原产地中国或香港转口到本地,再由中草药批发商供应给中药材铺,由店内人手自行加工泡制,一般需经过洗涤、水浸、润化后再经过刨、劈、切、剪的过程,然后风干、晒干、收藏、售卖等程序,人手则分级为伙头、打杂、后堂、二手、头手等的等级运作。时至今日,由于时代的变迁,各种各样通销的中药饮片、枝叶、花类、昆虫动物类、补品类均由专门制造厂家加工泡制,采购后即可出售。这一来,中药材铺人手相应减少,并转而较着重在店面业务。现在因店铺大多向政府建屋局投标得来,每月租金不菲,人口散落各邻里组屋,每个邻里有各自的商店及商业中心,中药材零售商也随着形势变化分布于各邻里区营业,有的一个邻里区内有数间鼎立,竞争在所难免,营业上有的不甚满意,在穷则变、变则通的情况下,业者除了经营中西药品、参茸燕桂、丹膏丸散外,加卖了日常用品,以求收支平衡,虽然有些影响专业形象,但也属无奈。近期名贵中药材专卖店及自行进口又直接促销给消费者的中药材商店的营运方式,多少打击到一些规模较小的邻里商店,要如何应对如斯局面,看来则需各显神通,用尽心思了。

药与医互相结合

自古以来,中药店铺内都有医师坐堂惯例,业务兴旺者,也有人在,以前一直都以中草药传统煎熬为主,有失方便,沿用日久及社会环境的变迁,就有生厌的念头,加上近年来西医有长足进步,政府医院及私人医务所的普及,其药物服用便利,效果快速。相比之下,存在有中不及西的感概,医师业务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到了六七年代中国出产了中药提炼液剂供应市场,因服用方便,省时省力,局面开始扭转。到了八十年代,由台湾、日本合资共同开发的浓缩幼粉剂推进市场,因其制造方法与过程符合国际水准,并且用量少,效果佳,服用携带都方便,早已进入日本、台湾、美国等市场,东南亚一带的中医师也已有采用,西医药虽然发达,但有其不足之处,如慢性机能衰弱症,病毒引起的症候群,内分泌失调,情志恍惚,免疫能力下降等症状,仍然束手无策。而中医药都在这些领域有着不俗表现,经济繁荣,教育水平普遍提高,年轻一代国民,较少自行购药服用,病不分大小都找医生诊治为上 ( 不论中西医 ) ,形成了各类诊所越开越多,但中医诊所仍然一支独秀,以此形势看来,中药与中医如能在同一屋檐下配合运作,将会有很大的优势。医与药是必然的结合体,所谓“无医不知药,无药不成医”。

面对的考验

中药零售业的营业时间向来很长,平均每日早上八时至下午九时,薪金不高,工作环境一般,这就令一般年轻人视为畏途,接班人相对减少,老一辈有的年事已高,子女受高等教育,已有出路,加上组屋区的老化,人口分散,营业额下降,因此结束营业者为数不少。近年来政府当局已注意到零售业正趋向式微,新的邻里商店不再滥建,而是用有所选择及分配方式投票,限定数量设立中药铺,因竞标结果,租金相对提高,每月大约八千至一万左右,而勇于面对的投标者,多属资金雄厚,营业经验丰富,较具专业及有志者,因此在营运方式与装璜摆设方面,都较有突破,有新生代的感觉,因政策实行不久,一时间难看出端倪,这一转变,希望中药零售业能从中得益。

中药行业的前景

中药行业面对一些困境,并不是完全无法摆脱,在众多的零售业中,仍属较佳的行业,因人类的生活与疾病医疗脱不了关系,而中药材品类众多,有高级补品、食疗品、保健品、治疗品,加上可摆卖现卖凉茶等等,如果经营得法,利润还是很可取的,但必须做到正药正价,老少无欺,各蔼可亲,信誉可靠,博取基本近邻居民信心,检讨自身条件,拟出适合的营业策略,则一般都有所作为。随着日益高涨的营运成本,业者应具专业化,提高营业利润,同业之间也需合作,不作无谓的竞争。现在人类已经步入二十一世纪,目前正提倡环保,重视人类社会与大自然协调发展,卫生保健方面,西医药发展已达到极限,其药物副作用严重影响健康,已是不争的事实,取而代之的是以天然药物治疗为主导,药疗辅以食疗,提高免疫能力,起着预防胜于治疗的作用,相信在未来的保健事业上,中医药将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提高专业水平

中药行业要生存,要发展,就需要迎头赶上时代的步伐,发挥同业间的团结互助精神,加强与国内外中医药同业间的交流,提升知识水平与专业形象。在 1995 年,我国政府传统中医药委员会报告书里提出了具体建议,其内容包括: 1 、中医师的培训与注册。 2 、中成药的管制。 3 、中药师的培训与注册。最近国会已三读通过成立了中医药管理委员会法案,来处理中成药的注册,中医师、针炙师及将来的中药师的审核与注册事宜,把有关行业提升为专业行列,代表中药行业形象的组织-新加坡中药公会,已经成立了培训小组,展开应对工作,配合将来为其数百名会员争取利益,与有关部门协商交流中药培训课题,肩负着提升中药行业专业形象的艰巨任务,长路漫漫,一切尽力而为,新政策的实施,可说是必经之路,对行业有多大的影响,是好是坏,现时很难预料,唯有衷心祝愿在新世纪里的中药行业,前面是一条康庄大道,生机勃勃,光明远大。